0%

kube-proxy源码解析-k8s_9

本文分析kube-proxy源码。

kube-proxy原理介绍

kube-proxy有两种模式: - userspace模式 - iptables模式

userspace模式在kube-proxy的最早版本中存在,由于这种模式需要数据两次在用户空间和内核中间进行流转,带来很刍的性能损耗。从k8s V1.1版本开始添加了iptables模式,并且在V1.2版本正式取代userspace成为默认的模式。

iptables模式,当kube-proxy检测到有新增的service时,它将会建立一系列的iptables规则,用于将vip重定向到per-Service规则,per-Service规则会连接一个per-Endpoint规则,这个规则将请求重定向到后端。当客户端有连接到vip时,由iptables规则接入,由iptables规则选择一个后端,开始将客户端的请求发送到后端。这样请求包就不会再回到用户空间,可以减少部分性能损耗。

image
image

下面给出一个iptables模式的实例,方便理现在有一个pod,里面启动了一个zookeeper,其端囗号是12181。通过iptables-w-S-tnat可以查看虚机上的iptables规则,对podbesspace/blzproxytest01(besspace是namespace,bizproxytest01是pod名)有如下规则:

这些规则中,每条规则都有匹配条件和相关的动作,当网络请求进入后,会依次去匹配这些规则,如果匹配上,则执行后面的动作。 比如规则:-AKUBE-NODEPORTStcp—mcomment——comment'Ibesspace/bizproxytest01:zk—portIItcp——dport41446—jKUBE—SVC—GCFVKTPLV5XAFEPM的意思是·—m对于协议是tcp且目的端囗是41446的报文,执行.j(jump)动作,将报文给KUBE—SVC—GCFVKTPLV5XAFEPM处报文在这些规则中的流转如下图所示,主要就是通过几次NAT(networkaddresstrans|a№n,网络地址转换)最终将数据转到pod对应的容器里面。 注:为了画图方便,图中的规则把规则中的--comment信息省略了,这个信息类似注释信息,说明这个规则的用途。这个例子只是描述了pod副本是一个的情况,pod副本有个的情况下会牵扯到负载均衡等,可以参考这个博客 2.kube-proxy代码分析 详细的代码比较复杂,可以参考这篇文 图中的serviceLW和update是kube-proxy的核心,serviceLW中有两个操作,分别是List和Watch。 List就是从apiserver中获取全量的service和endpoint(s息。Watch是从apiserver监听service和endpoint的变化,并进行更新。 List是获取全量的service和endpoint信息,每隔30s执行一次(可以通过启动参数一一iptables—sync—period配置,默讠人是30s),定期执行的目的是进行补偿,防止service或endpoint的变化没有获取到。 Watch的作用是,调用apiserver的watch相关的api,如果service或endpoint有变化,watch的协程中会收到晌应的事件,并进行处理,比如有endpoint新增,则新增相应的 iptables规则。

Watch函数会收到从kube-apisever的一件.add、modify、deleteo(这里的add、modify、delete是对service和endpoint而言的,即有一个service或endpoint新增加或者修改或者被册刂除,对这种情况,我们需要修改对应的ipta,es规则来应对变化)代码中的逻辑是收到一个事件,都会将此事件扔给servicestore进行处理,保存到内存中,然后更新iptables。